海燕郑振铎课文解析_海燕郑振铎阅读答案
1.郑振铎 海燕 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课外阅读郑振铎的海燕,看看它与高尔基的海燕有什么异同
3.<海燕> 郑振铎1,概括文章内容 2,文中海燕的特征
4.海燕 郑振铎 赏析
5.郑振铎《海燕》的阅读题
讲解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读完这篇优美的散文,每个人都会被郑振铎先生那韵致曼妙的文笔和深情诚挚的乡愁所感动。
郑振铎先生在我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他出生在1896年,福建长乐人。他是个文学家,创作了不少、诗歌和散文,出版了集《取火者的逮捕》、诗集《雪朝》、散文集《海燕》等;他更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完成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论集》等学术著作;他又是一个文献学家,一个出版家,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解放以后,他长期担任国家文化战线的领导工作。1958年,他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国外,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
《海燕》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在远离故乡的大海上,作者见到了自由飞翔的海燕,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深情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那些在春天的绿柳繁花中翻飞的小燕子,那些“横标”于故乡粼粼湖面上的小燕子,那些“憩息”于故乡电线上的小燕子,那些往来于故乡“快乐家庭”屋梁上匾额后的小燕子……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是作者梦中的美景,是作者在海船上对故乡的回忆。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尽情地描绘了在蔚蓝色的海天之间,“隽逸的从容的”海燕。在他的笔下,海是那样的“温秀可爱”,天是那样的澄彻美丽,这些小燕子是那样的安闲、舒适——“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于是,那“轻烟似的乡愁”便不知不觉中滋生、升腾起来。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这篇文章理解成抒写淡淡乡愁的话,那就真的是短视无知了。如果我们发解到郑振铎先生是在怎样的时代、怎样的遭遇、怎样的心情下写出这篇文章的,那么,对这“轻烟似的乡愁”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
这篇文章,首次发表在1927年6月26日的《文学周报》(第273期)上。而写作的时间,正好在一个月前,5月26日。1927年,那正是中国社会大革命、大变革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当时,郑振铎先生正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文化人,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革命的文化事业之中,为大革命的深入发展而激动不已,为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而欢欣鼓舞。
4月12日,突然发动了,血腥捕杀***人和革命工人。郑振铎深感震惊和愤怒。第二天,上海总工会组织抗议集会和游行,遭到了军队的。郑振铎参加了这次游行,险些遭受毒手,幸亏工友冲上来与敌人搏斗,他奋力撕掉被抓住的衣袖,才得以脱险。14日,上海知识界给国民党吴稚晖等人写信抗议,郑振铎是第一个签名者。这是四一二后,中国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第一个抗议书。吴稚晖大为震怒,通知军队按名搜捕。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4月底,郑振铎悲愤地得知牺牲的消息。在亲朋好友的不断催促下,他终于决定赴欧洲避难。5月21日,他乘坐法国邮轮“阿托士第二”号,离开了上海。
在郑振铎先生的内心中,是极其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祖国和亲友的。5月23日,他在船上写的散文《离别》中,写到: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大时代中放弃每人应做的工作而去,抛弃了许多亲爱的勇士们在后面。”
“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争斗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即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你们当中了。”
5月24日,船到了香港。26日晚上,在香港前往越南西贡的途中,在中国浩瀚的南中国海上,郑振铎先生写作了这篇《海燕》。6月10日,在船上,他又完成了散文《回过头去——献给上海的诸友》。他想念在上海坚持战斗的好友:胡愈之、王伯祥、顾颉刚、周予同、叶圣陶、沈雁冰、许地山等等。
是的,这就是郑振铎先生的乡愁。他记忆中的春色盎然的故乡,就是那白色恐怖中的血雨腥风的上海;他所怀念的翩然飞翔的小燕子,就是在上海以笔作枪、坚持工作的朋友们。一个“乡愁”,蕴含的内容可以如此地丰富厚重。乡愁的背后,激荡着一颗壮士的心,萦绕着游子无限的深情。在《欧行日记》里,郑振铎先生写道:
“中国,我爱的中国,……我虽然离了你,我的全心都萦在你那里,决不会一刻忘记的。我虽离开你,仍将为你而努力!”
郑振铎 海燕 作者的情感变化
2.环境描写 海天一色,景物如此美丽动人,但心情却是悲伤,忧伤的,用的是对比的方法.
5.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1,海燕 郑振铎 阅读题:第八自然段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便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莹的天空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地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圆圈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地憩息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岁波上下得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掠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他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2、第八自然段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5、找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课外阅读郑振铎的海燕,看看它与高尔基的海燕有什么异同
情感变化:
家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
思念故乡,心系祖国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借鉴
1、文章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全文分前两部分,一是对故乡小燕子的回忆;二是对海燕的细致描绘。正是出于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作者才把海燕和家燕这两种很不同的燕子联系在一起写,并发出感叹。
2、本文题名为《海燕》,但作者却没有直接从眼前海上见到的“海燕”写起,而是急不可待地首先写到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何等急切!尽管如此,作者却含而不露,很有节制地将浓郁的乡愁融化在笔下的小燕子身上,把小燕子写得十分可爱灵动,富有人性,体现了作者一贯以物写人的风格(可以参看《猫》《苦鸦子》等文)。在谋篇布局上,背景与主体,动态与静态,写景与抒情,既参差有致,又浑然一体。
<海燕> 郑振铎1,概括文章内容 2,文中海燕的特征
郑振铎的《海燕》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在旅欧途中的海轮上见到了小燕子,勾起了他的缕缕乡思,借托小燕子来抒发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
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海天情景来反映列宁领导的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托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的叫喊的形象来热情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唤醒民众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
海燕 郑振铎 赏析
1.本文主要写了作者由海轮上见到小燕子联想到家乡的小燕子,用咏物寄情的写法,抒发了作者
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2.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而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郑振铎《海燕》的阅读题
小小燕子寄乡愁——析郑振铎的海燕
乡愁是文学亘古不变、常写常新的一个主题,外国的和古代的我们姑且不论,只说现代中国的。如鲁迅的《故乡》《社戏》,周作人的《乌篷船》,叶圣陶的《藕与莼菜》,郁达夫的《怀乡病》,冰心的《寄小读者》,余光中的《乡愁》《春天,遂想起》,等等这些文章,各篇的题旨、写作背景、动因以及为文风格等,尽管各各不同,表现方式、手法和体式也大异其趣,但是,读者都能很自然真切地从中感受到笼罩其中的浓郁的思乡思亲之情。有些篇章,像鲁迅的《故乡》《社戏》《在酒楼上》之类,其命意或许与游子的故园之思、家国之念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作者也许无意于直接表达旅居外地、漂泊异域的乡愁,而天涯孤旅的离愁别绪却也如丝如缕地飘荡、缭绕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无时无处不感受到思乡之苦。
事实上是,人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乡愁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现象。郑振铎的《海燕》就是一首优美无比的思乡曲。
郑振铎,祖籍福建乐县,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1918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今北方交通大学的前身)。1921年,他与周作人、叶圣陶、沈雁冰等12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从此,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和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上。五四时期,他是“为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创作了许多诗歌、散文、;他也曾编过报纸、杂志,做过翻译和研究,又是一位治学严谨、著述丰富的著名学者、教授。胡愈之称他是个“多面手”,“不论在创作和翻译方面,不论是介绍世界名著或整理文化遗产方面……都作出了平常一个人所很少能作到的那么多的贡献”(胡愈之:《哭振铎》);端木蕻良也说:“中国要是有所谓‘百科全书’派的话,那么,西谛先生(郑振铎的字———笔者)是最卓越的一个”(端木蕻良:《追思》)。在考古学方面,他著有《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在文学史研究上,他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文学大纲》等,这些都是该专业研究领域的力作。20世纪50年代末,郑振铎遇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郑振铎文集》,共7卷。他还是一位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是我国文学、文化界重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共和国成立后,他全身心地致力于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建设和交流,曾主持创办了重要的学术刊物《文物》《考古学报》等,曾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多次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和文化访问团,到苏联、东欧以及亚非各国访问、交流。1958年10月17日在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海燕》写于旅法途中。1927年“四·一二”后,郑振铎为躲避因联名写信抗议的暴行而可能遭遇的不测,被迫于5月21日乘法国邮船“阿托士”号,从上海出发逃亡到法国、英国等地将近一年半。此次同船的还有陈学昭、徐元度、袁中道、魏兆淇等,除了陈学昭外,其余三人都是在船上新结识的旅伴。在船上,他们相约把“在Athos上所感到的,所想到的,所见到的”写成文字,“寄回给亲爱的国人和亲友”。他在这次旅法途中写的散文后来被编入1932年7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散文、杂论集《海燕》。选入课本中的《海燕》便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确切的写作时间是1927年5月26日夜,这时,“阿托士”号已驶过香港,正向着西贡港口驶去。
《海燕》是一篇游记散文,也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作。燕子是历代文人墨客喜爱的小生灵,古代诗文中,吟咏燕子的诗句多如牛毛,像“谁家新燕啄春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等,都是名句。许多女子还取名为“春燕”“飞燕”“小燕”之类,无不因为小燕子活泼可爱,“积伶积俐”,给人间“平添了许多生趣”。
燕子是一种候鸟,冬去春来。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燕子归来寻旧垒”的时候,表明严冬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所以,人们又称小燕子为报春的使者。
这篇散文,作者首先将小燕子置于故乡的背景下来描绘。那是春风拂面、春光明媚、百花绽放的“春间二三月”,天上有“如毛的细雨”飘着,地上“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都争先恐后地赶集似的“奔聚”“烂漫无比”的春天。这个时候,有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的“积伶积俐”的“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小燕子极其自然和谐地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绝妙无比的江南早春图!这段文字,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颇费了一番心思。作者先是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小燕子的外形、轮廓,然后再画出小燕子活动的自然环境,接下来才绘声绘色、由近而远地、精细地描绘出小燕子满天飞舞的生动情景。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这是作者童年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小燕子也有家,它们把巢筑在“一个个的快乐家庭”里的厅梁上、匾额后。每年,冬去春来的时候,它们就像远道而来的嘉宾悄然光临,住进了自己的家。它们与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如宾主一般,亲热和睦,融洽无间。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小燕子的家,而且还渲染出浓郁的日常家居生活的气息,就是想告诉读者,此时此刻,他是多么地想家,想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在这些充满亲情与温馨的文字背后,寄托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渺茫无尽的离愁别绪。
深情的怀想是被眼前的真实图景所唤起的,所以,作者又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摄影师,很自然地把镜头从追忆缅想中切换到现实图景。眼前是一幅美轮美奂、让人陶醉的迷人景象:“阿托士”号航行在浩莽的大海上,海连天,天接海,海天一色,淼淼无垠。写实与想像交织,写景与抒情相融,抒情主体暂时忘却了漂泊离愁之苦,沉迷于眼前新奇美妙的景色和对未来的憧憬之中。这时,活跃在旷野,在农人、市民家里的小燕子,就像“海上的英雄”,成双成对地,在浩浩淼淼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还是那样地活泼,那样的无所畏惧,“仍是隽逸地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用“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拍打着湖水一样平静的海面,不知疲倦地、欢快自由地“飞着,飞着”……小燕子的出现又把作者的思绪从想像的世界拽回到现实情景,成双成对的小燕子与飘零异乡的天涯孤客,恰成鲜明的对照,浩莽无垠的大海与小巧玲珑的燕子形成极大的反差,作者不禁轻声问道,它们“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与其说作者是在替小燕子担心,倒不如说他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的生活忧虑。独自一人,飘洋过海,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此他心里不免有点惴惴不安。同时,他的远行也给家里的亲人增添了莫大的精神负担。所以说,作者的这一问,既可以理解为作者思念中的亲人、朋友对他的关爱、安慰和鼓励,也是他旅途寂寞、思念亲人的隐忧的曲折表现。他既是在为自己寻找安慰,也是在默默地为亲人祈祷,但愿一切顺意、平安。而且,他还从这“海上英雄”的身上感受到了力量和鼓舞,感到了亲情和友爱。这小燕子是替寂寞的旅人传递乡情的使者,也是作者倾诉乡愁的对象,是作者的亲人和朋友的化身,它们来看他来了。
本文题名为《海燕》,但作者却没有直接从眼前海上见到的“海燕”写起,而是急不可待地首先写到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何等急切!尽管如此,作者却含而不露,很有节制地将浓郁的乡愁融化在笔下的小燕子身上,把小燕子写得十分可爱灵动,富有人性,体现了作者一贯以物写人的风格(可以参看《猫》《苦鸦子》等文)。在谋篇布局上,背景与主体,动态与静态,写景与抒情,既参差有致,又浑然一体。
郑振铎《海燕》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借海燕抒发了寄身于海外的乡愁。前一部分写故乡小燕子在春天里的种种“生趣”,后一部分写海上看到的海燕。文章写景抒情的起点,应是离家几千里的海上。这里有绝美的海上风光,更有隽逸的海燕在海面上斜掠和浮憩。这是实景。然而,此时作者眼中的海燕,不正是故乡的小燕子的化身吗?读者如果将描写海燕的形象特点与前一部分对故乡小燕子的描写对照,就可以发现:“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连漾了好几圈圆晕”,“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都是故乡的小燕子活动特征的叠映。这样一来,海上的燕子被虚化了,变成作者寄托乡思的美好形象。对故乡小燕子的生动描写,也应是实写。然而,在文章中却成了游子海上观海燕的背景。作者的联想,实际也是一种幻化了的景象。于是,全文在组织篇章与表达手段上,前后两部分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前者虚中有实,以实衬虚;后者实中有虚,以虚代实。正是这种形象与场面的虚实结合,才使文章精炼集中、生动形象,新颖而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抑扬,这是组织篇章时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种过程常常表现为:了解从表面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这就有可能形成某种误会或曲解。大凡经过某种曲折而认识到的事物,给人的印象会更加强烈。这就是在文章中运用抑扬手法的客观依据,也是这种手法所以能增强文章效果的根本原因。抑扬手法的运用,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唐弢的《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这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引起进一步了解的愿望。文章往下的回忆,正好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平易近人,对青年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满嘴昏话的骗子、烧杀抢掠的屠伯,确实很有“脾气”,也是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